一、简介

本书是吴军博士著作中不那么引人注意的一部。书中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欧美教育观念及体制的形成与现状。
2.作者的求学过程以及收获的经验感悟。
3.名校申请过程中的一些技术上的说明。
4.结合实地考察经历的多所名校介绍。

对于作者,大家应该比较了解,其头衔很多:技术专家、科技公司高管、风险投资家、科普作者等,但同时他也长期担任着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校董的职务,因此对大学教育领域颇有研究。

全书14章,分上下两册。本次重点阅读了前六章,后面八章对于具体学校的介绍仅是很快速的翻过。读罢后,我自己的感觉是“懊悔+兴奋”。懊悔之处在于个人在求学经历中的无知,直至大学毕业还是浑浑噩噩,浪费了大把好年华;而兴奋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受到了作者诸多观念的感染和启发,产生出了一些正面的情绪与思考。

二、原书摘录

作者在书中分享很多关于教育和学习的观点,其中大部分有结合作者的自身经验。这里摘取书中几段描述并附着几个很“老套”的观点,但就是这些“老理儿”,由于有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信用背书,感染力却又不一样。
本文只为抛砖引玉,推荐各位阅读原书,如果时间紧张,可以重点阅读前言、后记和第三章(作者求学历程回顾)的内容。

1.教育(学习)是一辈子的事情

“我自己的大学之路十分漫长……如果从进大学的第一天算起,到我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离开学校,前后居然长达18年之久(1984年到2002年),这中间,我两次参加工作,又两次回到学校读书。我弟弟看上去比我幸运一些,从进清华到获得斯坦福大学的博士,只用了10年时间。不过在这之后,他虽然在工业界工作,但依然要不断地学习各种新知识,不断地写论文,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申请专利。在他十几年的职业生涯里,获得了140多项美国发明专利,并最终成为世界上一家很大的半导体公司的首席技术官……在我们读中学、读大学时,都有不少一起竞争的同学,但是越到后来,和我们在一起接受教育的人就越少。到了博士毕业后,还能像我们一样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人并不多。回过头来看,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,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,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,我们能够跑得更远,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,如此而已。”

2.培养学习兴趣十分重要

“我能想到的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第二个方法,就是由着她们的兴趣,学习和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。我这一代人在接受教育、选择专业时,不得不考虑未来的生计问题。但是,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,能够更多地考虑如何成为更好的人,更有用的人,把教育看成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,而不只是为了未来的生计而学习。”
“一个善于学习的人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,而那时如果他还能够学习,就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了。我在1996年出国前遇到郑纬民教授,他当时打赌我会不读完博士就工作,因为他的几个最好的学生,包括两个清华全年级的第一名,到了美国后拿了一个硕士就匆匆找工作了。我说我会读完的,因为我很清楚到美国后我要什么。相比之下那些比我幸运,比我成绩好的校友们或许出国时太年轻了,还没有找到自己留学的目的。”

3.家庭教育和父母榜样有着强大力量

“每当别人问起我父母培养我和弟弟的经验时,他们给出的答案其实让求教者们颇为失望,因为那些都是所有中国父母都知道,而且已经做了的事情,比如‘要教育孩子读书的重要性’,等等,并不是什么别人不知道的秘诀……我和弟弟很多年后回过头来看,才明白秘诀其实在父母自己身上。我的父亲没有机会上一个全日制正式的大学,不过他学习了一辈子。他利用在大学工作之便,去补习了一门又一门大学课程,做科研也非常努力,得了很多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,最后居然能在一个极为看重文凭的大学里被提升为教授级研究员,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。在我的印象中,父母晚上从不参加应酬,甚至不看什么电视剧,总是非常有规律地学习。我的母亲现在快80岁了,依然每天坚持学习。父母们并不知道,他们在对我们兄弟的教育上最成功之处,是以他们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,让我们渐渐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。”

4.对于“好大学”的一种看法

“一所大学能否让学生生活得开心,并且因此而激发出学生一辈子学习的热情,是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准。从十七八岁到二十四五岁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,因此,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,而且要让一个年轻人过好这四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,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里都能受益于这一段生活。相反,如果一个学生在大学里‘学伤了’(这种人非常多),或者对人生产生了负面的看法,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。”

5.人生的固定阶段会遇到类似的困惑

“(清华本科毕业前)在实习期间,我们第一次真正做了些有用的软件,用数据库为工厂开发了一套财务管理软件。当厂里的会计用它处理了一个月的财务数据后,厂方和我们这些学生都很高兴。通过这次实习,我们也很惊讶地发现,当时中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低,我们在学校里学的那一肚皮理论其实对工厂用处不大。对他们来讲,能用计算机管管账,最多做一点工业控制就够了,从事这种工作,一个从较弱的大学毕业、能写几行程序的学生,和一个在清华接受过五年严格训练的学生,其实差别不大。暑假实习之后我就在想,自己辛辛苦苦读了五年书,到底有什么用途?”
“回想起来,在整个五年的大学生活中,学习的内容有时感觉和没有学差不多,基础课忘得差不多了,专业课一半不知道怎么用,另一半则根本没有用。做科研的机会也不多。因此,五年下来我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对计算机科学中的哪一部分感兴趣。如此说来,算是很失败,但即便如此,我比大部分同学肯定还是好些。所以,我想说的是,如果一个年轻人读完大学本科,有我这样的困惑和遗憾,这不是你的问题,这或许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。”

6.天分很重要,但也要下点笨功夫

“(当时作者正在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)到了第二年的第一学期,我就跟着贾里尼克教授和库旦普博士开始做第二个项目——最大熵语言模型。这个项目比较难,我花了半个学期才搞清楚其中的原理,并且模拟出同行们之前做出的结果。到了学期末,才勉强做出点新东西,而结果并不是很理想,这一方面是这个方向确实比较难,另一方面在于我发现自己的数学基础还不够好,于是又补了一些数学课,这也奠定了我后来工作中的数学底子。”
“或许因为这些不顺利,使得我读书的时间特别长,但或许也是因为读书的时间巳经很长了,我才能静下心来追求做学问的质量。”
“(首次博士毕业答辩失败后)那段时间里,我一天到晚都在推导公式,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似乎找到了两种最大熵模型的快速训练算法,可以比当时的经典算法快上千倍。我在反复确认没有错误后,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库旦普博士……(之后,作者顺利毕业,但恰逢2001互联网泡沫崩溃,经济和就业形势不太理想)我就和库旦普商量不如在学校里再多呆一年,他当然非常高兴,于是我就利用这一年时间不紧不慢地把我的快速算法实现了,这样一来,我的论文就变得非常漂亮了。”

三、总结

类似上面的个人经验和观点还有很多,能够以文字的方式接受“产学研”(教育行业语)全才型人物的分享,也算的上是阅读的一大乐趣。
合上书,除了对个人职业生涯产生了诸多思考外,也不免感慨于普通和精英阶层在教育观念上的巨大差距,作者在培养子女方面做出的诸多努力和方法,同样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。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,虽然最终有幸就读在国内非常不错的大学,但整个过程中自己、家长以及绝大部分的同学和老师在教育问题上都没有答案,整个求学过程中大家唯一的共识是重视高考,但之后该如何走,却是一片空白。
如果早些读到这本书,这种空白也许能够及时被填补。
所以,如果有正在上高中或者刚刚上大学的孩子,送给他这本书,将是很好的礼物。
对于书中其他非作者个人经历的内容,《罗辑思维》有一期关于高等教育的节目,内容大部分出于此,也可以翻出来看看。